主动问好早已成为安正学子文明礼仪的标签。漫步其中,路遇寻梦桃花源的行人唤一声“老师”,既文明礼貌,谦虚客气,又颇具“三人行必有我师”的体验感。一路圈粉,好评连连!
如果没有亲眼看过,亲手摸过,亲身体验过,孩子对大千世界的理解会不会只是一个个生僻的词语,一幅幅定格的画面?
“在路上”这件事,不仅是玩中学的智慧,更是玩耍中的成长。
打糍粑、手工榨油等民间传统手工艺,桃源刺绣、铜铸、手工制陶等非遗手艺,对我们领悟桃花源真谛也有重要意义。
这些研学课程正在大力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,从年轻一代传承,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更多的人重新认识、传承千年的文化艺术。
孩子们不虚此行,不再走马观花,研有所思,学有所成,旅有所感,行有所悟。
在游玩中学习,在快乐中成长,观看盛大的祭祀仪式,感受庄严肃穆的傩文化。
很多知识,不去消化,就没有知识的价值;很多经历,不去总结,就没有实践的作用;很多错误,不去反思,就没有指导的意义。
这一次,我们又把安正学校的“夕会”带到了“路上”,孩子们认真书写着一天的感悟,或见闻、或收获、或反思…
安正学校奉行的“原样交接”体现的是“与人方便、与己方便,我为人人、人人为我”的文明美德。
每个人都是自我管理者,也是直接受益者。当然,这种文明美德不应该仅仅存在于校园里,这回,我们把它带到了心灵故乡——桃花源。
”朱砂启智”项目中,先生们一一用笔将朱砂点在孩子们的额头上,孩子们也会礼貌地回答“谢谢老师”。“痣”通“智”,意为开启智慧。